大盈江边歌声飞——云南盈江县精准发力决胜脱贫攻坚纪实

深秋时节,走进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,全县上下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:数千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扶贫帮困、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正加紧建设……为迎接脱贫“摘帽”“百日攻坚战”紧张有序地推进。

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,盈江县把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,以产业项目扶贫、政策扶贫、社会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,举全县之力、集全民之智,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,精准发力、攻城拔寨。

尽锐出战凝心聚力真帮扶

盈江县有2个贫困乡镇,44个贫困村,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1037户43369人。2011年被列入滇西连片特困地区,2013年被列为扶贫工作重点县。

——这是盈江县面临的脱贫攻坚形势,全面小康征途上需要攻破的贫困堡垒!

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,确保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。

——这是县委、县政府立下的“军令状”,向全县干部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!

责任如山,责任如令。

“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,是关乎全面小康的第一民生工程,是检验各级党员干部的‘试金石’。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带着责任和感情,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大会战,决不能搞数字脱贫,决不能让贫困群众被脱贫。”县委书记陶继清说。

2016年7月,盈江县整合脱贫攻坚办公室、“挂包帮”联席办、易地搬迁办公室和景颇族精准帮扶办公室,“合四为一”成立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。按照“强抽人、抽强人”的原则抽调46名领导干部脱岗集中办公,下设13个工作组,统一指挥、统一协调、统一调度,进一步规范脱贫攻坚指挥体系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、热度、速度和高度,攻城拔寨,奏响“小康路上不落一人”的主旋律。

为把脱贫攻坚要求落到实处,盈江县层层成立“指挥部”,签订“军令状”,下达“任务书”,明确“时间表”,形成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揽全局,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负总责,县直各部门承担行业职责,乡镇抓落实的责任体系。

陶继清带头扛起“一把手”责任,深入调研、精心部署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,县“四套班子”领导带头包乡镇、包村、包户,协调解决脱贫攻坚难题。

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,县委常委会、县政府常务会分别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27次和24次,召开县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讨论脱贫攻坚工作15次,全县性脱贫攻坚工作会15次,领导小组专题会27次,片区座谈会11次。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

高位推动下,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,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,在脱贫攻坚大会战中淬炼真金,检验党员、党组织责任与担当,形成了一支支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”。

“面貌不改变,我们就绝不收兵!”抽派357名扶贫工作队员奔赴脱贫攻坚一线,任命97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,动员5234名干部挂钩帮扶11037户建档立卡户,向贫困宣战。

白天,他们头戴草帽,脚穿胶鞋,深入田间地头;晚上,他们打上电筒,走村串户,访贫问苦;加强支部建设,规划发展产业,协调项目支持,解决民生难题……

扶贫不是送钱、养懒汉,贫困群众没有“先飞”意识,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着眼于此,盈江县坚持把“自强诚信感恩”主题实践活动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,编撰《九谢共产党》《十感党恩》《感谢中央政策好》等山歌、快板、小品2000余首,依托讲习所、道德讲堂、微讲堂等宣教平台,组建双语宣讲队、干部双搭配,领导示范讲、干部带头讲、群众自己讲,开展主题宣讲6700余场次,举办讲习所220余期,受教育群众32万余人次,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。

“党的惠民政策宣讲,让我更加明白党给予群众的好政策,回报党的恩情,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。”当地群众说到。

聚焦短板精准发力合力攻坚

脱贫攻坚,方向已明,目标已定。

然而,贫有百样,困有千种。怎么扶?

突出精准发力,开对“药方”,才能拔掉“穷根”!

决战脱贫攻坚,基础设施要先行。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,对于山区群众而言,便捷的交通不仅能大大方便他们的日常出行,更连接着他们发展产业致富的生命线,对于道路的渴望牵盼着太多人心中的梦想。

多年来,由盏西镇普关村通往苏典乡三叉河的道路可谓是晴通雨阻,坑坑洼洼的土石道路让过往群众吃了不少苦头。特别是到七、八月份雨水集中的时候,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,两地群众来往只能通过县城平原绕行。

如今,一条全长23公里的水泥预制块道路全线贯通,方便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。

“我们王家寨、孔家湾、小新寨等地的群众种植的核桃、草果都在公路两边,现在路修好了,无论是出门赶集还是去山上放牛,看管自家的草果、核桃都方便多了。交通便利了,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。”苏典乡勐嘎村王家寨的村民王根贤说。

脱贫攻坚,基础为先。盈江县以提高脱贫质量为目标,整合各相关部门资金和涉农资金,认真编制村级“施工图”和乡级“路线图”以及县级项目库,加快补齐贫困村的发展短板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难题,全力打通脱贫攻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盈江县全面开展贫困乡、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排查,编制完成《盈江县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》,建立了贫困乡村基础社会建设项目库,将重点实施完成与退出考核指标密切相关的通村委会、通自然村公路、农村饮水安全、村卫生室、村委会公共服务设施和部分村内道路硬化建设,完成通电、通广播电视、通网络通讯设施等项目。

两年来,完成通村、通组道路140条550公里,村内道路148条78.3万平方米,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6件,解决了9万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;实施易地扶贫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23个搬迁点除岗勐搬迁点正在扫尾,其余均投入使用。

要帮助高寒边远地区的群众脱贫,易地扶贫搬迁是关键之举。

盈江县按照“绝不让群众住在危房进入全面小康”要求,采取“县级统筹、乡镇协调推进、挂钩单位主抓、专家团队技术指导、监理现场服务、督查跟踪问效”模式,不等不靠,整合资金,分类制定补助政策,双管齐下、同步推进“4类重点对象”和非“4类重点对象”农村危房改造,闯出了一条符合盈江实际、安全实用、群众认可的危房改造新路子。

截至目前,全县实施民房建设8014户,已全部完工,入住7680户、入住率95.8%。其中,易地扶贫搬迁1619户6535人,入住1518户、入住率93.8%,其中易地搬迁建档立卡990户,已全部入住;拆除旧房984户、复垦复绿65.6万平方米,预计11月底全面完成;全县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321户,已全部竣工。

“生产生活真方便,家家户户通水电;改厕改厨都入户,人畜分离不杂住;垃圾杂物不乱放,环境卫生人健康……”群众自编的顺口溜,也充分体现了危房改造给村庄带来的新变化。

在C、D级危房改造中,平原镇陇中村土坎村民小组作为一个纯景颇族村寨,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,该村党组织力量薄弱。为此,盈江县委采取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方式,按“一户群众一名党员”的帮扶标准及时抽调机关党员干部进驻该村开展工作。在15天时间里,县委书记陶继清11次去现场督导、挂包干部24小时扎根建设一线……短短15天时间,全村就彻底摘掉了“脏乱差”的帽子,创造了“土坎奇迹”。

如今的土坎村民小组,道路整洁,绿树成荫,花红柳绿。农村危房改造,改出了美丽农家、改出了美丽乡村、改出了群众精气神、改出了幸福生活。

产业扶贫让群众脱贫有了“金钥匙”

“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!借助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,一定会做好带头人,继续扩大养殖规模,继续帮助群众养好羊,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。”搭上“小康列车”的弄璋镇芒面村杨世国,树立了更大的人生理想:扩大养殖规模,组建一支团队,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养殖,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、发一份热。

2012年,村民杨世国在自家后院建盖起羊圈,买进了60头羊。杨世国的养殖业得到了弄璋镇党委、政府的大力支持,镇兽医站为其争取到了8万元沿边项目资金,用于新建150㎡羊圈(包含产圈)、购入2头种羊。“现在,每头羊一年出栏可获纯利润700元,每年能卖出70头左右。”

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,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“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”。

为确保每个搬迁户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帮扶干部进村入户,全面摸清搬迁户的家庭情况、致贫原因、劳动能力、发展意愿,因户施策,对症下药,帮助制定脱贫措施和帮扶项目,明确脱贫路径。

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,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。

盈江县充分激发和调动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汇聚多方力量,积极培育富民产业,想方设法地增加收入渠道,引导动员群众广泛参与,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。

脱贫攻坚以来,突出问题导向,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一核心,强化靶向治疗,完善产业扶贫制度,提升“造血”功能,让贫困群众抱上“金鸡”:

印发《盈江县2017—2020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》,明确巩固发展提升13项产业,强力推进坚果产业发展,着力抓好蚕桑和姬松茸产业;采取分散自行发展、合作社入股分红、大户带头入股受益等方式扶持发展产业,11020户建档立卡户已享受产业扶持,产业帮扶覆盖率99.8%,产业组织化带动10633户41326人,产业组织化率96.3%;

围绕提升产业组织化,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“公司+专业合作社+贫困户”等模式,迪思公司、大腾集团、正信公司、闽宏食用菌公司等企业,实现与8247户建档贫困户利益联结;

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,成功打造下勐劈、龙门古寨、石梯等乡村旅游示范点,2017年乡村旅游给群众带来直接收益2200余万元,带动2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……..

从“大水漫灌”到精准施策、从“等靠要”到合力攻坚、从“富脑袋”到“富口袋”……盈江县精准发力,主攻短板,结合实际选准产业发展方向,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,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让贫困户有事做、有钱挣。

产业有人带,脱贫动力足。一系列有力举措,攻克了小康路上的一个个贫困堡垒。 

民生为本一枝一叶总关情

发展为要,民生为本。打动人的还是实打实的政策和心贴心的诚意。

“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落地,用足用好,让广大贫困群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盈江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着这一工作理念。

——大力推进教育扶贫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,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补助资金7.15亿元,惠及学生22.9万人次。

——大力推进健康扶贫。健康扶贫方面: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全覆盖,养老保险参保率和续保率达100%。医疗机构“一站式”结算惠及建档立卡户9397人次3717.63万元,减免3329.41万元,报销比例达90%。

——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:劳务输出培训30746人次,劳动力转移就业16380人,聘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务工2605人。

——大力推进对口帮扶。实施三峡集团对口帮扶“六大工程”,拨付资金24866万元(安居工程7572万元,素质能力提升292.84万元,特色产业12892.96万元,基础设施4108.2万元),成功打造新城黑山、铜壁关松克、太平石梯等11个景颇族特色村寨。实施上海青浦区扶贫协作项目,2017年投入1000万元,惠及22个村民小组,920户3518人;2018年项目计划投入1100万元。

——大力推进社会帮扶。培训建档立卡户劳动力30746人次,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6380人。发放生态扶贫资金8156万元,聘用生态护林员505人,户均年增收1万元,2018年计划新聘用生态护林员1000人。

在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,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正在盈江蓬勃开展,众人拾柴汇聚起澎湃的“巨能量”,朝着脱贫致富道路奋力前行的队伍前赴后继、浩浩荡荡。

精准扶贫,不落一人。那些因病、因灾致贫返贫,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、曾经觉得生活无望的贫困群众,也因为搭上了精准扶贫的新时代列车,人生境遇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“做梦都想搬离穷地方!”在黑山搬迁安置点,村民雷跑翁非常满意迁入的新居,“再不像以前住在山里,山高路远不通电,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,种点苞谷还被野猪拱了,孩子上学,单趟就要两三个小时,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。”

错落有致的景颇民居、平坦宽畅的道路、水清岸绿的小河……黑山搬迁点上一座座别具风格的景颇民居尤为引人注目,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
“这是今年刚建完的水泥砖房,危房改造项目。我还种了4亩多草果花椒,每亩能收入2000多元。”在宽敞明亮的新房,30岁的雷跑翁袋坐在院子中间,觉得未来的日子也更有了奔头……

立下愚公志,啃下硬骨头。

如今,全省脱贫攻坚激战正酣。盈江县委、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,正朝着脱贫“摘帽”的伟大目标,以“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”的干劲、“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”的韧劲,披荆斩棘,大步向前,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谱写更加华美的乐章。

云南网记者杨之辉姬祥虎